比特派官方网址首页|ethernet局域网采用什么编码

作者: 比特派官方网址首页
2024-03-14 18:50:17

【图说网规】以太网分类标准及接口编码规则 - 知乎

【图说网规】以太网分类标准及接口编码规则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图说网规】以太网分类标准及接口编码规则网规课堂​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以太网最早是由DEC、Intel和施乐组成的DIX联盟开发的的标准,于1982年发布。经过长期发展,以太网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标准,包括标准以太网(10M)、快速以太网(100M)、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和40G/100G以太网等。相应的标准分别是:802.3;802.3u;802.3z、802.3ab;802.3ae、802.3ba。一、快速以太网( 802.3u)IEEE 802.3u于1995年正式颁布,共分为4个标准,分别是100Base-TX、100Base-FX、100Base-T4和100Base-T2。相应的传输介质分别是UTP(非屏蔽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MMF(多模光纤)和SMF(单模光纤)。其中,UTP的特性阻抗为100欧姆,STP的特性阻抗为150欧姆,两者最长段长均为100米。标准中各字段的含义分别是:100表示100M bps;Base表示采用基带传输;T表示传输介质为双绞线,F为光纤,C为铜缆;X为同一传输速率下的不同标准。100Base-TX编码采用MLT-3;100Base-FX采用4B/5B(编码效率80%)和 NRZ-I 编码;100Base-T4编码采用8B/6T。二、千兆以太网(802.3z、802.3ab)IEEE 802.3z、802.3ab分别于于1998年6月和1999年6月公布,分别如下:802.3z:1000Base-SX、1000Base-LX、1000Base-CX;802.3ab:1000Base-T标准中各字段的含义分别是:SX短距;LX长距;CX铜缆短距。传输介质为多模光纤、单模光纤缆、双绞线和铜缆。1000Base-T编码采用4D-PAM5;其余三种标准均采用8B/10B(编码效率80%)。三、万兆以太网(802.3ae)802.3ae于2002年年6月公布,分别是10GBase-S、10GBase-L、10GBase-E和10GBase-LX4四个标准。其中,10GBase-S编码采用64B/66B(编码效率97%),传输距离最短是10GBase-S,最长的是10GBase-E。千兆、万兆以太网应用于点对点线路,不再共享带宽,没有冲突检测,载波监昕和多路访问技术不再重要。2010年6月,40G/100G以太网802.3ba标准正式公布,解决了数据中心等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场景需要。发布于 2023-03-08 09:27・IP 属地湖南以太网​赞同 7​​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Ethernet(以太网)基本工作原理 - 知乎

Ethernet(以太网)基本工作原理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Ethernet(以太网)基本工作原理乐竹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梦想!以太网采用的介质控制方法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Ethernet 数据发送流程CMSA/CD的发送流程可以简单概况为4步: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1)载波侦听过程每个主机在发送数据帧之前,首先要侦听总线的【忙/闲】状态。Ethernet网卡的收发器一直在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总线上有其他主机发送的信号,那么曼彻斯特解码器的解码时钟一直有输出;如果总线上没有信号发送,那么曼彻斯特(Manchester)解码器的时钟输出为0。Manchester解码器是网卡上的一个组件,解码时钟会根据线路上的信号以曼彻斯特编码解码。曼彻斯特编码因此,Manchester解码器的时钟信号可以反映出总线的【忙/闲】状态。(2)冲突检测方法载波侦听并不能完全消除冲突。———————————————————————————————————————电磁波在同轴电缆中传播速度约为 2×108m/s,如果局域网中两个【相隔最远】主机A和B相距 1000m,那主机A向主机B发送一帧数据要经过。t=\frac{1000}{2\times10^{8}}=5\times10^{-6} s=5\mu s 主机A发送数据后,要经过t后,主机B才接收到这个数据帧。在这5μs的时间内,主机B不知道主机A已经发送数据,它就有可能也向主机A发送数据。出现这种情况,主机A和主机B的这次发送就发生【冲突】。———————————————————————————————————————比较极端的冲突是:主机A向主机B发送数据,当数据信号快要到达主机B时,主机B也发送了数据。等到冲突信号传送回主机A时,已经经过了两倍的传播延迟2t(t=D/V,D为总线传输介质的最大长度,V是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冲突的数据帧可以传遍整个缆段,缆段上的主机都可以检测到冲突。缆段被称为【冲突域】,如果超过2t的时间没有检测出冲突,则该主机已取得【总线访问权】,因此将 2t定义为【冲突窗口】。冲突窗口是连接在一个缆段上所有主机能检测到冲突发生的最短时间。由于Ethernet物理层协议规定了总线最大长度,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确定的,因此冲突窗口的大小也是确定的。最小帧长度与总线长度、发送速率之间的关系———————————————————————————————————————为了保证主机在发送一帧的过程可以检测到冲突,就要求发送一个最短帧的时间要超过冲突窗口的时间。因为帧发送并不是一瞬间全部发送完成,发送延迟 t = 帧长度/发送速率,发送速率一般不会改变,因此要在发送的过程中能检测到冲突需要规定一个最小帧长度最短帧长度为 L_{min} ,主机发送速率为S,发送短帧所需的时间为 L_{min} / S ,冲突窗口的值为2D/V \frac{L_{min}}{S}\geq \frac{2D}{V} 所以可以根据总线长度、发送速率和电磁波传播速度估计最小帧长度。———————————————————————————————————————冲突是指总线上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送信号,它们叠加后的信号波形不等于任何一个主机输出的信号波形。冲突检测有两种方法:比较法 和 编码违例判决法。比较法:主机在发送帧的同时,将其发送信号波形与总线上接收到的信号波形进行比较(信号在总线上是双向传播的,比如主机A、B、C,B发送信号A与C都能接收到)。如果两个信号波形不一致,说明冲突发生。 编码违例判决法:检查从总线上接收的信号波形是否符合曼彻斯特编码规律,不符合则说明发生冲突。64B是Ethernet的最小帧长度:如果一个主机发送一个最小帧,或者一个帧的前64个字节没有检测到冲突,说明该主机已经取得总线发送权,冲突窗口期又称为争用期。发现冲突、停止发送如果主机在发送过程中检测到冲突,主机要进入停止发送,随机延迟后重发的流程。随机延迟重发的第一步是:发送冲突加强干扰序列,保证有足够的冲突持续时间,使局域网中的所有主机都能检测出冲突存在,并立即丢弃冲突帧,减少由于冲突浪费的时间,提高信道利用率。冲突加强干扰序列信号长度为32bit随机延迟重发Ethernet规定一个帧的最大重发次数为16。后退延迟算法是:截止二进制指数后退延迟———————————————————————————————————————算法可表示为: \tau =2 \cdot R \cdot a τ:重新发送所需的后退延迟时间。a:冲突窗口的值。R:随机数,以主机地址为初始值生成随机数R。k:k=min(n,10),如果重发次数n小于10,则k=n,n≥10,则k=10.———————————————————————————————————————后退延迟时间τ到达后,节点将查询判断总线忙、闲状态,重新发送,如果再次遇到冲突,则重发次数+1,如果重发次数超过16时,表示发送失败,放弃发送该帧。CSMA/CD方法被定义为一种随机争用型介质控制访问方法。Ethernet帧结构Ethernet V2.0标准 和 IEEE 802.3标准的Ethernet帧结构的区别。———————————————————————————————————————Ethernet V2.0是在DEC、Intel(英特尔)、Xeror公司合作研究的,所以也称Ethernet V2.0帧结构为DIX帧结构(公司首字母)IEEE802.3标准对Ethernet帧结构也做出了规定,通常称之为 802.3帧———————————————————————————————————————(1)前导码 1. DIX帧的前8B是前导码,每个字节都是10101010。接收电路通过提取曼彻斯特编码的自含时钟,实现收发双方的比特同步。 说人话就是:编码时故意搞个特别的码在前面,通过长度告知解码器后面有货送来,注意接收。 通过前导码就可判断信号是有用信号还是干扰信号,否则忽略不解码。 2. 802.3帧的前导码,每个字节都是10101010。但是有一个10101011的帧前定界符。前56位(7B×8)前导码是为了保证在接收【目的地址】时,已经进入【稳定接收状态(识别出这个是有用信号)】在62位1010…1010比特序列后出现两个11,两个11后就是Ethernet帧的目的地址字段。 3. 前导码只是为了实现收发双方的比特同步与帧同步,在接收后不需要保留,也不计入帧头长度。(2)类型字段和长度字段 1. DIX帧的类型字段表示网络层使用的协议类型。——————————————————————————————————————— 例如:类型字段=0x0800表示网络层使用IPv4协议、类型字段=0x86DD表示网络层使用IPv6协议。——————————————————————————————————————— 2. Ethernet帧最小长度为64B,除去帧头(目的地址+源地址+源地址),数据字段最短为46B。数据字段最长为1500B,因此数据字段长度在46~1500B之间。 3. DIX帧没有长度字段,所以接收端等待物理线路上没有电平的跳变(帧发送结束),除去4B的校验字段,就能取出数据字段。(3)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字段 1. 目的地址和源地址表示帧的接收节点和发送节点的硬件地址。 2. 硬件地址也叫物理地址、MAC地址、Ethernet地址。 3. 源地址必须是6B的MAC地址。 4. 目的地址可以是单播地址(发送给单一主机)、多播地址(发送给一部分主机)、广播地址(发送给所有主机)。(4)帧校验字段 1. 帧校验字段FCS( Frame Check Sequence)采用32位的CRC校验。 2. CRC校验范围:目的地址、源地址、长度、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数据等字段。Ethernet接收流程分析主机主要不发送数据帧就处于接收状态。帧目的地址检查: 1. 目的地址是单一主机的物理地址,并且是本主机地址—>接收。 2. 目的地址是组地址,并且本主机属于该组—>接收。 3. 目的地址是广播地址—>接收。 4. 如果以上3种目的地址都与本主机地址不匹配,丢弃该接收帧。帧接收: 1. CRC校验正确。 2. 帧长度正确。 3. 如果1、2都正确,将帧中的数据发送到网络层,否则报告”接收失败“进入帧结束状态。帧校验: 1. CRC校验正确,但是帧长度不对,则报告“帧长度错”。 2. 如果校验出错,判断接收帧是不是8bit的整数倍(字段长度的单位是字节,1B=8bit,接收帧长度正常的话肯定是8bit的整数倍)☆ 如果不是8bit的整数倍,则报告“帧比特出错”。☆ 如果没有发现比特丢失或者比特位对位错,则报告“帧校验错”。 3. 进入结束状态。帧间最小间隔 1. 为保证网卡能正确、连续的处理接收帧,要规定一个帧间最小间隔 (网卡处理接收帧要时间、虽然很短) 2. 规定Ethernet帧的最小间隔为9.6μsEthernet网卡网卡由三部分组成:网卡与传输介质的接口(RJ45)、Ethernet数据链路控制器、网卡与主机的接口(主板的I/O扩展槽)。Ethernet数据链路控制器的功能:实现发送数据编码、接收数据解码、CRC产生与校验、曼彻斯特编码与解码、CSMA/CD介质访问控制。网卡的物理地址写入网卡的只读存储器中,不会与世界上任何一台其他的计算机重复。编辑于 2022-08-10 18:41Ethernet以太网(Ethernet)工作原理​赞同 19​​4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以太网笔记:快速以太网100Base-TX接口及编码 - 知乎

以太网笔记:快速以太网100Base-TX接口及编码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以太网笔记:快速以太网100Base-TX接口及编码开心果NeedCar整车的EEA(Electrical/Electronic Architecture,电子电器架构)中,以太网常用的通信速率有100MHz和1000MHz(1G)。本文聚焦100M Ethernet的讨论。100MHz的Ethernet也称为FE(Fast Ethernet,快速以太网),对于100MHz的以太网,汽车中,常用的又包括100BASE-T1和100BASE-TX,以太网的使用中,不知大家是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FE的100MHz通信速率如何产生?FE的100MHz通信速率与通信接口关系?FE(100Base-TX)的编码规则?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基于100BASE-TX,展开聊聊。1、MAC与PHY接口uC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ler发送/接口Ethernet Frame需要依赖PHY芯片(Physical Layer,物理接口层)。项目中,使用不同的速率的Ethernet,对应的PHY接口不同,如下所示:如上图(TC3xx),PHY接口主要包括MII(Media Independent Interface)、RGMII(Reduced GMII)、RMII(Reduced MII)。一般来说,uC大都会支持1000M Ethernet,但是,出于成本考虑,结合项目实际,会选用不同的PHY芯片,不同的PHY芯片型号,可能支持的Ethernet速率会不同。比如:Realtek RTL8211F(I)/RTL8211FD(I) 可以兼容10Base-T, 100Base-TX,1000Base-TIEEE 802.3,而DP83825I只兼容10Base-T, 100Base-TX IEEE 802.3。所以,在使用Ethernet的MAC接口时,需要先确认PHY能兼容的接口有哪些。(一)DP83825I与MAC之间的信号线PHY(DP83825)与MAC、RJ45之间的物理连接关系如下所示:本文主要讨论100M Ethernet,而DP83825I兼容的PHY接口为RMII。RMII接口由7根信号线外加一个时钟参考线。TXD[1:0]:数据发送信号,共2根信号线;;RXD[1:0]:数据接收信号,共2根信号线;TX_EN(TransmitEnable):数据发送使能信号;RX_ER(ReceiveError):数据接收错误指示信号(可选);CLK_REF:外部时钟源提供50MHz参考时钟,由PHY芯片提供给MAC。CRS_DV:此信号是由MII接口中的RX_DV和CRS两个信号合并而成。以DP83825I为例,PHY、MAC的接口连接如下所示:如上图,TC3xx的GETH MAC如果与DP83825I PHY能正常通信,不使用Rx_CLK、RX_DV,RX_ER可以选用。DP83825I PHY中使用的通信信号线示意如下:2、FE(100Base-TX)的100MHz通信速率如何产生?两个ECU使用100Base-TX的以太网通信连接示意如下所示:对于RMII接口,参考时钟为外部时钟,时钟频率50MHz,收/发过程中,均使用两条数据线,因此,传输速率100MHz(2 * 50MHz)就是这么来的,即:一个Clock可以传输2个bit。这里的100是指PHY从MAC接收/发送的速率,实际总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差分信号)带宽并不是100MHz。模拟信号带宽不是100MHz,是多少呢?答:模拟信号的速率与以太网的编码格式有关。3、FE(100Base-TX)的编码规则100BASE-TX使用4B5B、NRZI(Non Return Zero Inverted Code,反向不归零编码)、MLT-3(Multi Level Transmit,多电平传输)方法进行编码和解码,进而生成差分电压。(一)4B5B编码MAC会通过多条发送数据线(Tx_D[n])将要发送的信息并行发送给PHY,PHY收到数据以后,先进行串行序列化处理,之后进行4B5B编码。4B5B编码就是使用5Bit表示4Bit(实际要发送的数据),即:在4bit待发送数据中插入0或者1构成5bit。4Bit数据,可以构成2^4 = 16种组合,而5bit,可以构成2^5 = 32种组合,所以会有一部分5bit组合用于控制。4B5B对应编码、解码表如下所示:示例:PHY收到MAC发送的数据0000 0001,经过4B5B编码后,变成11110 01001,如下所示:经过4B5B编码以后,编码效率降低,因为插入了一个无效bit,编码率 = 4/5 =80%。PHY从MAC端接收数据时,速率是100Mbps,经过4B5B编码后,数据带宽变成125MHz,如果使用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传输,不可行,因为5类非屏蔽双绞线最高支持 100MHz 的数据带宽。所以,数据经过4B5B编码后,需要使用其他方式降低带宽,以便于使用5类非屏蔽双绞线(UTP)传输数据。100Base-TX常用降低带宽的方法有哪些呢?答:本文讨论NRZI和 MLT-3组合的方式。即:先用NRZI,将带宽降低一半(62.5MHz),再经过MLT-3编码,带宽进一步降低一半(31.25MHz)。(2)NRZI编码理解NRZI之前,我们需要先理解RZ(Return to Zone,归零编码)。RZ编码规则:正电平表示逻辑1,负电平表示0,每次传输一个逻辑电平后需要返回零电平。eg:RZ方式传输1011数据时,电平变化如下所示:对于RZ,每次操作都需要归零处理,增加了带宽,因此,又提出了NRZ(No Return to Zone,非归零编码),即:高电平表示1,低电平表示0。eg:NRZ方式传输1011数据时,电平变化如下所示:但是,使用NRZ方式,虽然不浪费带宽,但是,当传输的数据中,出现连续1或者0时,接收端会因识别不到电平变化可能采样错误,即:无法与发送端进行时钟同步。所以,又进一步的引入了NRZI编码方式,你可能会说:NRZI也没有同步的能力。如果发送端先发送一个同步包,接收端即可进行同步,而100Base-TX采用双绞线差分传输,适合使用此方式。NRZI的编码规则是什么呢?答:0表示电平有反转,1表示电平没有反转。eg:NRZ、NRZI方式传输1011数据时,电平变化对比如下所示:(三)MLT-3编码MLT-3编码使用3个电平(正电平、负电平、零电平)编码要传输的数据,MLT-3的编码规则:1、如果下一输入为“0”,则电平保持不变;2、如果下一输入为“1”,则产生跳变,此时又分两种情况。如果前一输出是“+1”或“-1”,则下一输出为“0”;如果前一输出是“0”,其信号极性和最近一个非“0”相反。eg:MLT-3方式传输1011数据时,电平变化对比如下所示:************************************************************************************关注微信公众号“开心果 Need Car”,一起讨论Autosar开发中遇到的那些“坑”!************************************************************************************往期精彩回顾Autosar往期精彩文章汇总:1~70Autosar往期精彩文章汇总:71~100Autosar往期精彩文章汇总:101~150Autosar往期精彩文章汇总:151~200Autosar EcuM:APP由RUN到POST_RUN浅析Autosar网络管理:再说CAN FD帧能否唤醒网络?嵌入式开发:TLF35584外狗之WWD嵌入式开发:如何理解ECU唤醒、休眠、Reset?C语言基础:do{...}while(0)的使用,很秀Autosar EcuM:ECU的启动、关闭流程发布于 2023-02-12 13:49・IP 属地上海汽车电子以太网(Ethernet)嵌入式开发​赞同 7​​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百度百科-验证

百度百科-验证

以太网(Ethernet) - 知乎

以太网(Ethernet)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以太网(Ether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查看全部内容关注话题​管理​分享​百科讨论精华视频等待回答详细内容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概述: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右)。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动与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报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确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后跳转到第4步。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线路繁忙 - 持续等待直到线路空闲。线路空闲 - 在尚未达到最大尝试次数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尝试。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介质(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延迟指数增长时间后再次尝试。延迟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后移(英语:Exponential_backoff)(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实现。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条简单网路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很可靠,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却会使用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线路上的所有电脑。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享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也在10BASE-T中应用,最后取代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话接口代替了AUI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线路,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数据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传输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传输间隔、标头、档尾和封装上都是最小花费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传输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冲突过多导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满载。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传输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桥接和交换: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分隔了以太网网段,使得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像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因此当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比Hub(中继器)来得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方式和Hub以太网相同,但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异常结果隔离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虽然设备在半双工模式下运作时仍是共享介质的多节点网,但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皆为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交换机启动后,一开始也和Hub一样,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记录了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因此线速以太网交换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然而,交换式以太网仍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连接交换机端口时,整个网络可能处于全双工模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这时总带宽是链路的2倍,虽然双方的带宽相同,但没有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几乎能利用到100%的带宽。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功能被关闭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通过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较低层级的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通过详细的方法检测链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速率过高就会导致链路失效。解决方案为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以太网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帧类型以外,各类以太网的差别仅在速率和配线。因此,同样的网络协议栈软件可以在大多数以太网上执行。以下的章节简要综述了不同的正式以太网类型。除了这些正式的标准以外,许多厂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为了支持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而制定了一些专用的标准。很多以太网卡和交换设备都支持多速率,设备之间通过自动协商设置最佳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方式。如果协商失败,多速率设备就会探测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认为半双工方式。10/100以太网端口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部分以太网类型局域网(英语: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连接住宅、学校、实验室、大学校园或办公大楼等有限区域内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 。相比之下,广域网(WAN)不仅覆盖较大的地理距离,而且还通常涉及固接专线和对于互联网的链接。 相比来说互联网则更为广阔,是连接全球商业和个人电脑的系统。在历经使用了链式局域网(英语:ARCNET)、令牌环与AppleTalk技术后,以太网和Wi-Fi(无线网络连接)是现今局域网最常用的两项技术。机理: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又称内网。指覆盖局部区域(如办公室或楼层)的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覆盖的区域(距离)不同,其他的网络类型还包括个人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早期的局域网网络技术都是各不同厂家所专有,互不兼容。后来,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标准化,由此产生了IEEE 802系列标准。这使得在建设局域网时可以选用不同厂家的设备,并能保证其兼容性。这一系列标准覆盖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和组网方式,并包括网络测试和管理的内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系列标准仍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以太网(IEEE 802.3标准)是最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方式。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没有中继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覆盖200米的范围。最普及的以太网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s,更新的标准则支持1000Mb/s和10Gb/s的速率。其他主要的局域网类型有令牌环和FDDI(光纤分布数字接口,IEEE 802.8)。令牌环网络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但是网络结构不能很容易的改变。FDDI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带宽大,适于用作连接多个局域网的骨干网。近两年来,随着802.11标准的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大为普及。这一标准采用2.4GHz 和5.8GHz 的频段,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0Mbps和866Mbps。局域网标准定义了传输介质、编码和介质访问等底层(一二层)功能。要使数据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传输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具有寻址、路由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网络协议的支持。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最普遍使用的局域网网络协议。它也是互联网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其他常用的局域网协议包括,IPX、AppleTalk等。在无线 LAN 中,用户可以在覆盖区域内不受限制地移动。无线网络因其易于安装而在住宅和小型企业中流行起来。大多数无线局域网都使用 Wi-Fi,因为它内置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中。客人通常可以通过热点服务上网。网络拨接互联网(英语: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它是由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几百万个私人、学术界、企业和政府的网络所构成,通过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等等一系列广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承载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比方说相互关系的超文本文件,还有万维网(WWW)的应用、电子邮件、通话,以及文件共享服务。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目的是创建容错与电脑网络的通信。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在1980年代作为区域学术和军事网络连接的骨干。1980年代,NSFNET(英语:NSFNET)成为新的骨干而得到资助,以及其他商业化扩展得到了私人资助,这导致了全世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不同网络的合并结成更大的网络。到1990年代初,商业网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标志着向现代互联网的过渡。尽管互联网在1980年代只被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商业化的服务和技术,令其极快的融入了现代每个人的生活。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互联网是指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指利用TCP/IP通讯协定所创建的各种网络,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也称“国际互联网”。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在此定义下,万维网是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不过多数民众并不区分两者,常常混用。连接技术: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架构: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包括FTP及HTTP等。中间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最底层的是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互联网承载着众多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万维网、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移动应用程序、多人电子游戏、互联网通话、文件分享和流媒体服务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数服务器托管于数据中心,并且通过高性能的内容分发网络访问。万维网(英语: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广域网,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公众开放。罗伯特·卡里奥设计的Web图标万维网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十亿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网页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和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网页还可能包含图片、视频、声音和软件组件,这些组件会在用户的网页浏览器中呈现为多媒体内容的连贯页面。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参考文献: Wendell Odom. CCENT/CCNA ICND1 100-105 Official Cert Guide. Cisco Press. 2016: 43页. ISBN 978-1-58720-580-4.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2 p.10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6 p.111网络化生存,乔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5074-0930-7Richard J. Smith, Mark Gibbs, Paul McFedries 著,毛伟、张文涛 译,Internet漫游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ISBN 978-7-115-06663-3世界是平的,汤马斯·佛里曼 著,2005年出版. ISBN 978-986-80180-9-9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浏览量2690 万讨论量9728  帮助中心知乎隐私保护指引申请开通机构号联系我们 举报中心涉未成年举报网络谣言举报涉企侵权举报更多 关于知乎下载知乎知乎招聘知乎指南知乎协议更多京 ICP 证 110745 号 · 京 ICP 备 13052560 号 - 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088 号 · 京网文[2022]2674-081 号 ·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334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6591号 · 服务热线:400-919-0001 · Investor Relations · © 2024 知乎 北京智者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82716601 · 举报邮箱:jubao@zhihu.

以太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以太网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历史

2概述

3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

4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

5桥接和交换

6类型

开关类型子章节

6.1早期的以太网

6.210Mbps乙太網

6.3100Mbps以太网(快速以太网)

6.41Gbps以太网

6.510Gbps以太网

6.6100Gbps以太网

7参考文献

8参見

9外部链接

开关目录

以太网

76种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DanskDeutsch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GaeilgeGalegoગુજરાતીGaelg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Bahasa Indonesia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LatinaLëtzebuergesch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 MelayuNederlandsNorsk nynorskNorsk bokmålਪੰਜਾਬੀ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 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 / 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 Việt吴语ייִדיש粵語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電腦網路的類型

依覆盖范围排序列表

纳米网络

近場通訊(NFC)

藍牙

體域網

個人區域網絡(PAN)

 无线个人网

局域网(LAN)

 有线局域网

  以太网

  令牌环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无线局域网(WLAN)

  Wi-Fi

  ZigBee

  Thread

  MMDS

  SMDS

 虚拟局域网(VLAN)

家庭网络(英语:Home network)(HAN)

存储区域网络(SAN)

园区网络(CAN)

骨幹網

城域网(MAN)

广域网(WAN)

 异步传输模式

 帧中继

 同步数字体系(SDH)

企业专用网络

虛擬私人網路(VPN)

雲端(英语:Internet area network)

互联网

星际互联网(IPN)

查论编

「Ethernet」的各地常用名稱笔记本电脑上已插上网路线的以太网接口中国大陸以太网 臺灣乙太網路

以太网(英語: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組織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將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來,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載波多重存取/碰撞偵測)的总线技术。

历史[编辑]

以太网技术起源於施樂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先锋技术项目。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封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網際網路协议套組

應用層

BGP

DHCP

DNS

FTP

HTTP

HTTPS

IMAP

LDAP

MGCP(英语:Media Gateway Control Protocol)

MQTT

NNTP

NTP

POP

ONC/RPC

RTP

RTSP

SIP

SMTP

SNMP

Telnet

TLS/SSL

SSH

XMPP

更多...

傳輸層

TCP

UDP

DCCP

SCTP

RSVP

更多...

網路層

IP

IPv4

IPv6

ICMP

ICMPv6

ECN

IGMP

OSPF

IPsec

RIP

更多...

連結層

ARP

NDP

Tunnels

L2TP

PPP

MAC

Ethernet

DSL

ISDN

FDDI

更多...

查论编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Xerox),成立了3Com公司。3Com对DEC、英特尔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提出。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用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CNET,在以太网浪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Saltzer在一篇[哪個/哪些?]与他人合著的很有影响力的论文中指出,在理论上令牌环网要比以太网优越。受到此结论的影响,很多电脑厂商或犹豫不决或决定不把以太网接口做为机器的标准配置,这样3Com才有机会从销售以太网网卡大赚。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另一种说法“以太网不适合在理论中研究,只适合在实际中应用”。也许只是句玩笑话,但这说明了这样一个技术观点:通常情况下,网络中实际的数据流特性与人们在局域网普及之前的估计不同,而正是因为以太网简单的结构才使局域网得以普及。梅特卡夫和Saltzer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MAC项目(Project MAC)的同一层楼工作,当时他正在做自己的哈佛大学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奠定了以太网技术的理论基础。[來源請求]

概述[编辑]

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右)。

以太网實作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取得电缆或者信道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節點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

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

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编辑]

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動與狀態之間進行轉換:

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

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報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確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後跳轉到第4步。

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

線路繁忙 - 持續等待直到线路空闲。

线路空闲 - 在尚未達到最大尝试次數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嘗試。

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

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透過一个共同的媒介(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延遲指数增长时间後再次嘗試。延遲的时间通过截斷二進位指數後移(英语:Exponential_backoff)(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演算法来实现。

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連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透過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條简单网路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很可靠,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

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用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卻會使用廣播的形式,發送給線路上的所有電腦。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

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编辑]

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

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透過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

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

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

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用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

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

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也在10BASE-T中应用,最後取代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话接口代替了AUI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線路,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

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封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傳輸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傳輸間隔、檔頭、檔尾和封裝上都是最小花費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傳輸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衝突過多導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滿載。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傳輸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桥接和交换[编辑]

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分隔了以太网网段,使得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透過橋接器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透過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像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

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因此當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比Hub(中继器)來得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

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方式和Hub以太网相同,但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异常结果隔离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雖然设备在半双工模式下運作時仍是共享介质的多節点网,但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皆為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

交换机啟動后,一開始也和Hub一樣,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記錄了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因此线速以太网交换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

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然而,交换式以太网仍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

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連接交换机端口時,整个网络可能處於全双工模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這時总带宽是鏈路的2倍,雖然雙方的頻寬相同,但没有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几乎能利用到100%的带宽。

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透過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功能被關閉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透過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較低層級的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建立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

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

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透過详细的方法检测鏈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速率过高就会导致鏈路失效。解决方案為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

类型[编辑]

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帧类型以外,各类以太网的差别仅在速率和配线。因此,同样的网络协议栈软件可以在大多数以太网上执行。

以下的章节简要综述了不同的正式以太网类型。除了这些正式的标准以外,许多厂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为了支持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而制定了一些专用的标准。

很多以太网卡和交换设备都支持多速率,设备之间透過自动协商设置最佳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方式。如果协商失败,多速率设备就会探测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认为半双工方式。10/100以太网端口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

部分以太网类型[1]

速度

常用名称

非正式的IEEE标准名称

正式的IEEE标准名称

线缆类型

最大传输距离

10Mbps

以太网

10BASE-T

802.3

双绞线

100m

100Mbps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

802.3u

双绞线

100m

1Gbps

吉比特以太网

1000BASE-LX

802.3z

光纤

5000m

1Gbps

吉比特以太网

1000BASE-T

802.3ab

双绞线

100m

10Gbps

10吉比特以太网

10GBASE-T

802.3an

双绞线

100m

早期的以太网[编辑]

参见:兆比特以太网

施乐以太网(Xerox Ethernet,又稱「全錄乙太網」)──是乙太網的雛型。最初的2.94Mbit/s以太网僅在全錄公司裡內部使用。而在1982年,Xerox與DEC及Intel組成DIX聯盟,並共同發表了Ethernet Version 2(EV2)的規格,並將它投入商場市場,且被普遍使用。而EV2的網絡就是目前受IEEE承認的10BASE5。[2]

10BROAD36 ──已经过时。一个早期的支持长距离以太网的标准。它在同轴电缆上使用,以一种类似线缆调制解调器系统的宽带调制技术。

1BASE5 ──也稱為星型局域网,速率是1Mbit/s。在商业上很失败,但同時也是双绞线的第一次使用。

10Mbps乙太網[编辑]

10BASE-T電纜

参见:十兆以太网

10BASE5(又稱粗纜(Thick Ethernet)或黃色電纜)──最早實現10 Mbit/s以太網。早期IEEE標準,使用單根RG-11同軸電纜,最大距離為500米,並最多可以連接100台電腦的收發器,而纜線兩端必須接上50歐姆的終端電阻。接收端透過所謂的「插入式分接頭」插入電纜的內芯和屏蔽層。在電纜終結處使用N型連接器。儘管由於早期的大量布設,到現在還有一些系統在使用,這一標準實際上被10BASE2取代。

10BASE2(又稱細纜(Thin Ethernet)或模擬網路)── 10BASE5後的產品,使用RG-58同軸電纜,最長轉輸距離約200米(實際為185米),僅能連接30台計算機,計算機使用T型適配器連接到帶有BNC連接器的網卡,而線路兩頭需要50歐姆的終結器。雖然在能力、規格上不及10BASE5,但是因為其線材較細、佈線方便、成本也便宜,所以得到更廣泛的使用,淘汰了10BASE5。由於雙絞線的普及,它也被各式的雙絞線網絡取代。

StarLAN ──第一個雙絞線上實現的以太網路標準10 Mbit/s。後發展成10BASE-T。

10BASE-T ──使用3類雙絞線、4類雙絞線、5類雙絞線的4根線(兩對雙絞線)100米。以太網集線器或以太網交換機位於中間連接所有節點。

FOIRL ──光纖中繼器鏈路。光纖以太網路原始版本。

10BASE-F ── 10Mbps以太網光纖標準通稱,2公里。只有10BASE-FL應用比較廣泛。

10BASE-FL ── FOIRL標準一種升級。

10BASE-FB ──用於連接多個Hub或者交換機的骨幹網技術,已廢棄。

10BASE-FP ──無中繼被動星型網,沒有實際應用的案例。

100Mbps以太网(快速以太网)[编辑]

参见:百兆以太网

快速以太网(Fast Ethernet)為IEEE在1995年發表的網路標準,能提供達100Mbps的傳輸速度。[2]

100BASE-T -- 下面三个100 Mbit/s双绞线标准通称,最远100米。

100BASE-TX -- 类似于星型结构的10BASE-T。使用2对电缆,但是需要5类电缆以达到100Mbit/s。

100BASE-T4 -- 使用3类电缆,使用所有4对线,半双工。由于5类线普及,已废弃。

100BASE-T2 -- 无产品。使用3类电缆。支持全双工使用2对线,功能等效100BASE-TX,但支持旧电缆。

100BASE-FX -- 使用多模光纤,最远支持400米,半双工连接 (保证冲突检测),2km全双工。

100VG AnyLAN -- 只有惠普支持,VG最早出现在市场上。需要4对三类电缆。也有人怀疑VG不是以太网。

苹果的千兆以太网络接口

1Gbps以太网[编辑]

参见:吉比特以太网

1000BASE-SX的光信號與電氣信號轉換器

1000BASE-T -- 1 Gbit/s介质超五类双绞线或6类双绞线。

1000BASE-SX -- 1 Gbit/s多模光纤(取決於頻率以及光纖半徑,使用多模光纖時最長距離在220M至550M之間)。[3]

1000BASE-LX -- 1 Gbit/s多模光纤(小於550M)、單模光纖(小於5000M)。[4]

1000BASE-LX10 -- 1 Gbit/s单模光纤(小于10KM)。长距离方案

1000BASE-LHX --1 Gbit/s单模光纤(10KM至40KM)。长距离方案

1000BASE-ZX --1 Gbit/s单模光纤(40KM至70KM)。长距离方案

1000BASE-CX -- 铜缆上达到1Gbps的短距离(小于25 m)方案。早于1000BASE-T,已废弃。

10Gbps以太网[编辑]

参见:10吉比特乙太網路

新的万兆以太网标准包含7种不同类型,分別适用于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目前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ae,将来会合并进IEEE 802.3标准。

10GBASE-CX4 -- 短距离铜缆方案用于InfiniBand 4x连接器和CX4电缆,最大长度15米。

10GBASE-SR -- 用于短距离多模光纤,根据电缆类型能达到26-82米,使用新型2GHz多模光纤可以达到300米。

10GBASE-LX4 -- 使用波分复用支持多模光纤240-300米,单模光纤超过10公里。

10GBASE-LR和10GBASE-ER -- 透過单模光纤分别支持10公里和40公里

10GBASE-SW、10GBASE-LW、10GBASE-EW。用于广域网PHY、OC-192 / STM-64 同步光纤网/SDH设备。物理层分别对应10GBASE-SR、10GBASE-LR和10GBASE-ER,因此使用相同光纤支持距离也一致。(无广域网PHY标准)

10GBASE-T -- 使用屏蔽或非屏蔽双绞线,使用CAT-6A类线至少支持100米传输。CAT-6类线也在较短的距离上支持10GBASE-T。

100Gbps以太网[编辑]

参见:100吉比特以太网

新的40G/100G以太网标准在2010年中制定完成,包含若干种不同的节制类型。目前使用附加标准IEEE 802.3ba。

40GBASE-KR4 -- 背板方案,最少距离1米。

40GBASE-CR4 / 100GBASE-CR10 -- 短距离铜缆方案,最大长度大约7米。

40GBASE-SR4 / 100GBASE-SR10 -- 用于短距离多模光纤,长度至少在100米以上。

40GBASE-LR4 / 100GBASE-LR10 -- 使用单模光纤,距离超过10公里。

100GBASE-ER4 -- 使用单模光纤,距离超过40公里。

参考文献[编辑]

^ Wendell Odom. CCENT/CCNA ICND1 100-105 Official Cert Guide. Cisco Press. 2016: 43页. ISBN 978-1-58720-580-4. 

^ 2.0 2.1 Internet協定觀念與實作ISBN 9577177069

^ 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2 p.109

^ 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6 p.111

参見[编辑]

5类双绞线

RJ45

Power over Ethernet

MII and PHY

网络唤醒

1G以太网

10G以太网

100G以太网

1000G以太网

虚拟局域网

生成树协议

通讯

Internet

以太网帧格式

外部链接[编辑]

IEEE 802.3 2002年标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万兆以太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以太网帧格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万兆IP以太网白皮书

千兆以太网(1000Bas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局域网技术之以太网家族速度

10Mbit/s

双绞线以太网

100Mbit/s

1Gbit/s

2.5和5Gbit/s

10Gbit/s

25和50Gbit/s(英语:25 Gigabit Ethernet)

40和100Gbit/s

200Gbit/s和400Gbit/s

常规

IEEE 802.3

乙太網路實體層(英语:Ethernet physical layer)

自动协商(英语:Autonegotiation)

以太网供电

以太类型

以太网联盟(英语:Ethernet Alliance)

流控制

巨型帧

历史

CSMA/CD

StarLAN(英语:StarLAN)

10BROAD36(英语:10BROAD36)

10BASE-FB(英语:10BASE-FB)

10BASE-FL(英语:10BASE-FL)

10BASE5(英语:10BASE5)

10BASE2(英语:10BASE2)

100BaseVG(英语:100BaseVG)

LattisNet(英语:LattisNet)

长距离(英语:Long Reach Ethernet)

应用程序

音频(英语:Audio over Ethernet)

运营商(英语:Carrier Ethernet)

数据中心(英语:Data center bridging)

高能效以太网

第一英里(英语: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

10G-EPON(英语:10G-EPON)

工業以太網

以太网供电

同步(英语:Synchronous Ethernet)

收发器

MAU(英语:Medium Attachment Unit)

GBIC

SFP

XENPAK

X2

XFP

SFP+

QSFP(英语:QSFP)

CFP(英语:C Form-factor Pluggable)

接口

AUI(英语: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

MDI

MII

GMII

XGMII

XAUI

分类

维基共享

查论编網際網路存取有线网络

线缆(英语:Cable Internet access)

拨号

DOCSIS

DSL

以太网

FTTx

G.hn(英语:G.hn)

HD-PLC

HomePlug

HomePNA(英语:HomePNA)

IEEE 1901(英语:IEEE 1901)

ISDN

MoCA(英语:Multimedia over Coax Alliance)

PON

电力线

宽带

无线个人局域网

藍牙

Li-Fi

无线USB

无线局域网

Wi-Fi

无线广域网

DECT

EV-DO

GPRS

HSPA

HSPA+

iBurst(英语:iBurst)

LTE

MMDS

Muni Wi-Fi

WiMAX

WiBro

卫星上网

查论编IEEE標準当前标准

488

754

Revision(英语:IEEE 754 revision)

829

830

1003

1014-1987(英语:VMEbus)

1016

1076

1149.1

1164(英语:IEEE 1164)

1219

1233

1275(英语:Open Firmware)

1278(英语: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

1284(英语:IEEE 1284)

1355(英语:IEEE 1355)

1364

1394

1451(英语:IEEE 1451)

1471(英语:IEEE 1471)

1491

1516(英语:High-level architecture (simulation))

1541-2002

1547(英语:IEEE 1547)

1584(英语:IEEE 1584)

1588(英语:Precision Time Protocol)

1596(英语:Scalable Coherent Interface)

1603(英语:IEEE 1603)

1613(英语:IEEE 1613)

1667(英语:IEEE 1667)

1675(英语:IEEE 1675-2008)

1685(英语:IP-XACT)

1800

1801(英语:Unified Power Format)

1900(英语:DySPAN)

1901(英语:IEEE 1901)

1902(英语:RuBee)

11073(英语:ISO/IEEE 11073)

12207(英语:IEEE 12207)

2030(英语:IEEE 2030)

14764

16085

16326

42010(英语:ISO/IEC 42010)

802系列802.1

p

Q

Qat(英语:Stream Reservation Protocol)

Qay(英语:Provider Backbone Bridge Traffic Engineering)

X

ad

AE(英语:IEEE 802.1AE)

ag(英语:IEEE 802.1ag)

ah(英语:IEEE 802.1ah-2008)

ak(英语:Multiple Registration Protocol)

aq

ax

802.11

Legacy

a

b

d(英语:IEEE 802.11d-2001)

e(英语:IEEE 802.11e-2005)

f(英语:Inter-Access Point Protocol)

g

h(英语:IEEE 802.11h-2003)

i(英语:IEEE 802.11i-2004)

j(英语:IEEE 802.11j-2004)

k(英语:IEEE 802.11k-2008)

n (Wi-Fi 4)

p

r

s

u(英语:IEEE 802.11u)

v(英语:IEEE 802.11v)

w(英语:IEEE 802.11w-2009)

y(英语:IEEE 802.11y-2008)

ac (Wi-Fi 5)

ad (WiGig)

af

ah

ai

aj

aq

ax (Wi-Fi 6)

ay (WiGig 2)

be (Wi-Fi 7)

.2

.3

.4

.5

.6(英语:IEEE 802.6)

.7(英语:IEEE 802.7)

.8

.9(英语:IEEE 802.9)

.10(英语:IEEE 802.10)

.12(英语:IEEE 802.12)

.15

.15.4(英语:IEEE 802.15.4)

.15.4a(英语:IEEE 802.15.4a)

.16

.18(英语:IEEE 802.18)

.20(英语:IEEE 802.20)

.21(英语:IEEE 802.21)

.22建议标准

P1363(英语:IEEE P1363)

P1619

P1823(英语:Universal Power Adapter for Mobile Devices)

过时标准

754-1985(英语:IEEE 754-1985)

854-1987(英语:IEEE 854-1987)

另见

IEEE標準協會

Category:IEEE标准

查论编电子计算机基本部件输入设备

鍵盤

數字鍵盤

影像掃描器

显示卡

圖形處理器

麦克风

定点设备

数码绘图板

游戏控制器

光筆(英语:Light pen)

鼠标

光學

指点杆

触摸板

觸控式螢幕

轨迹球

盲文显示机

声卡

聲音處理器(英语:Sound chip)

摄像头

虛擬(英语:Softcam)

输出设备

顯示器

螢幕

盲文显示机

打印机

繪圖儀(英语:Plotter)

揚聲器(英语:Computer speakers)

声卡

显示卡

移动存储

磁碟組(英语:Disk pack)

软盘

光碟

CD

DVD

BD

闪存

記憶卡

闪存盘

机箱

中央处理器

微处理器

主板

記憶體

隨機存取

BIOS

數據存貯器

硬盘

固态硬盘

混合固态硬盘

電源供應器

開關模式電源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

功率

電壓調節模組

网卡

傳真數據機(英语:Fax modem)

擴充卡

接口(英语:Computer port (hardware))

以太网

FireWire

並列

序列

PS/2

USB

Thunderbolt

DisplayPort/HDMI/DVI/VGA

SATA

TRS

规范控制

AAT: 300266018

GND: 4127501-9

J9U: 987007555681905171

LCCN: sh85045087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以太网&oldid=81300354”

分类:​乙太網路计算机总线隐藏分类:​含有英語的條目自2014年12月有非常模棱两可或者十分空泛语句的条目自2024年2月有未列明来源语句的条目包含AA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10:07。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內稅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什么是「以太网」,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

什么是「以太网」,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 - 知乎首页知乎知学堂发现等你来答​切换模式登录/注册知乎话题​的提问互联网知识库网络安全局域网以太网(Ethernet)什么是「以太网」,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关注者35被浏览119,712关注问题​写回答​邀请回答​好问题 4​添加评论​分享​15 个回答默认排序华为云开发者联盟​已认证账号​ 关注以太网是现实世界中最普遍的一种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它和局域网和互联网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我们现在来一起分别探讨与深入研究一下它们各自的定义与它们之间的区别!一.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 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 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是局域网的一种)。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有两类:第一类是经典以太网,第二类是交换式以太网,使用了一种称为交换机的设备连接不同的计算机。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技术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1.1. 以太网的分类标准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千兆(10Gbit/s)以太网标准以太网:最开始以太网只有10Mbps的吞吐量,它所使用的是CSMA/CD(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的访问控制方法,通常把这种最早期的10Mbps以太网称之为标准以太网。以太网主要有两种传输介质,那就是双绞线和同轴电缆。所有的以太网都遵循IEEE 802.3标准,下面列出是IEEE 802.3的一些以太网络标准,在这些标准中前面的数字表示传输速度,单位是“Mbps”,最后的一个数字表示单段网线长度(基准单位是100m),Base表示“基带”的意思,Broad代表“带宽”。快速以太网:随着网络的发展,传统标准的以太网技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数据流量速度需求。在1993年10月以前,对于要求10Mbps以上数据流量的LAN应用,只有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可供选择,但它是一种价格非常昂贵的、基于100Mpbs光缆的LAN。1993年10月,Grand Junction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以太网集线器Fastch10/100和网络接口卡FastNIC100,快速以太网技术正式得以应用。千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技术作为最新的高速以太网技术,给用户带来了提高核心网络的有效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的最大优点是继承了传统以太技术价格便宜的优点。 千兆技术仍然是以太技术,它采用了与10M以太网相同的帧格式、帧结构、网络协议、全/半双工工作方式、流控模式以及布线系统。由于该技术不改变传统以太网的桌面应用、操作系统,因此可与10M或100M的以太网很好地配合工作。升级到千兆以太网不必改变网络应用程序、网管部件和网络操作系统,能够最大程度地投资保护。二. 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的英文全称是“Local Area Network”,缩写为“LAN”,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局域网一般为一个部门或单位所有,建网、维护以及扩展等较容易,系统灵活性高。其主要特点是:覆盖的地理范围较小,只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范围内联,如一座或集中的建筑群内。使用专门铺设的传输介质进行联网,数据传输速率高(10Mb/s~10Gb/s)。通信延迟时间短,可靠性较高。局域网的类型很多,若按网络使用的传输介质分类,可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若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可分为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混合型等;若按传输介质所使用的访问控制方法分类,又可分为以太网、令牌环网、FDDI网和无线局域网等。2.1.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局域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用传输介质互联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网络中的计算机等设备要实现互联,就需要以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就叫做拓扑结构。 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树形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形状。目前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以下三大类:(1)星型结构(2)环型结构(3)总线型结构星型结构:优点:网络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和管理;2. 控制简单,便于建网;3. 网络可靠性高,稳定性好。单个节点的故障只影响一个设备;4. 传输速度快,延迟小,误差低;5. 系统容易扩容。缺点:对中心节点的要求极高(包括中心节点的可靠性和冗余度);2. 如果中心节点出故障,可能造成大面积网络瘫痪;3. 中心节点负担过重,结构较复杂,容易出现瓶颈。4. 系统安全性较差,资源共享性能较差。环型结构:优点:各工作站地位相等;2. 系统中无信道选择问题;3. 网络数据传输不会出现冲突和堵塞现象。缺点:可靠性低,节点的故障将会引起全网的故障;2. 故障诊断困难;3. 不易重新配置网络;4. 当环中节点过多的时候,将会影响信息传输速率。总线型结构:优点:网络结构简单,可靠性高;2. 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3. 节点间响应速度快,共享资源能力强;4. 设备投入量少,成本低;5. 易于扩充,数据端用户入网灵活。缺点:故障诊断困难;2. 故障隔离困难,任何节点的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全网问题;3. 实时性较差;4. 网络规模较大时,传输效率下降幅度大。三.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它是由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几百万个私人、学术界、企业和政府的网络所构成,通过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等等一系列广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承载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例如相互关系的超文本文件,还有万维网(WWW)的应用,电子邮件,通话,以及文件共享服务。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内部结构:互联网指的是通过TCP/IP协议族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计算机的网络。TCP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是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TCP/IP协议族是一个网络通讯模型,是当前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架构。IP用来去识别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计算机要连接到一起相互通信,首先需要知道连接的目标计算机,而IP就能标识一台计算机。做一个类比,我们人跟人之间也需要建立连接才能交流,在一群人中说话,首先喊出一个人的名字,他就知道你在跟他说话了。IP就是计算机的名字。TCP是计算机之间控制传输信息的协议,同样的类比,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和方式。一个不会外语的中国人跟一个美国人交流是无效的,就跟好像一台计算机发送目标计算机无法识别的数据包。能够识别出网络上的计算机,同时也能以相互理解的方式进行通讯,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连接到一起了。3.1. 数据是如何传输的?当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计算机会按照互联网提前制定好的一系列协议规则把数据分段打包成信息包,然后给每一分组加上一个首部字节(可以理解为一个标识)。这些信息包通过网线经过路由器、交换机选择目的地址发送到另一台接收信息的计算机。数据传输类比于现实中的货物运输系统。一个仓库会把一批货物通过一定的规律分配给多个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这些汽车或者火车通过公路、铁路把货物运送到目的地。在目的地再按照货物信息把货物分类卸车放到仓库中。当然不管是公路或者铁路都会经过一些立交桥或者其他过路车站。四. 以太网、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我们根据上文的解释,可以得到下文理解:局域网是一个局部范围的计算机组。以太网可以看成是一种实现局域网通信的技术标准,是目前最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局域网相对应的就是广域网。互联网可以看成是局域网、广域网等组成的一个最大的网络,它可以把世界上各个地方的网络都连接起来,个人、政府、学校、企业,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包含在内。以太网可以用在局域网、广域网、也可以用在互联网上,因为简单易用,现在网络有以太网化的趋势。总结:互联网=通过路由协议联通的N个局域网。局域网=以太网+TCP/IP协议。以太网=基于广播(MAC寻址)和碰撞检测机制 CSMA/CD 的网络。参考资料局域网_百度百科 (http://baidu.com)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云驻共创】什么是「以太网」,它和局域网,互联网的区别是什么?》,作者:上进小菜猪。点击关注,第一时间了解华为云新鲜技术~编辑于 2023-07-28 09:06​赞同 83​​4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收起​知乎用户9Yn7az​ 关注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技术。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CNET。以太网的标准拓扑结构为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概述:1990年代的以太网网卡或叫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以太网适配器)。这张卡可以支持基于同轴电缆的10BASE2 (BNC连接器,左)和基于双绞线的10BASE-T(RJ-45,右)。以太网实现了网络上无线电系统多个节点发送信息的想法,每个节点必须获取电缆或者信道才能传送信息,有时也叫作以太(Ether)。这个名字来源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假设的电磁辐射媒体——光以太。 每一个节点有全球唯一的48位地址也就是制造商分配给网卡的MAC地址,以保证以太网上所有节点能互相鉴别。由于以太网十分普遍,许多制造商把以太网卡直接集成进计算机主板。以太网通讯具有自相关性的特点,这对于电信通讯工程十分重要。CSMA/CD共享介质以太网: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技术规定了多台电脑共享一个通道的方法。这项技术最早出现在19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学开发的ALOHAnet,它使用无线电波为载体。这个方法要比令牌环网或者主控制网简单。当某台电脑要发送信息时,在以下行动与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开始 - 如果线路空闲,则启动传输,否则跳转到第4步。发送 - 如果检测到冲突,继续发送数据直到达到最小回报时间(min echo receive interval)以确保所有其他转发器和终端检测到冲突,而后跳转到第4步。成功传输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成功,退出传输模式。线路繁忙 - 持续等待直到线路空闲。线路空闲 - 在尚未达到最大尝试次数之前,每隔一段随机时间转到第1步重新尝试。超过最大尝试传输次数 - 向更高层的网络协议报告发送失败,退出传输模式。就像在没有主持人的座谈会中,所有的参加者都通过一个共同的介质(空气)来相互交谈。每个参加者在讲话前,都礼貌地等待别人把话讲完。如果两个客人同时开始讲话,那么他们都停下来,分别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再开始讲话。这时,如果两个参加者等待的时间不同,冲突就不会出现。如果传输失败超过一次,将延迟指数增长时间后再次尝试。延迟的时间通过截断二进制指数后移(英语:Exponential_backoff)(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实现。最初的以太网是采用同轴电缆来连接各个设备的。电脑通过一个叫做附加单元接口(Attachment Unit Interface,AUI)的收发器连接到电缆上。一条简单网路线对于一个小型网络来说很可靠,而对于大型网络来说,某处线路的故障或某个连接器的故障,都会造成以太网某个或多个网段的不稳定。因为所有的通信信号都在共享线路上传输,即使信息只是想发给其中的一个终端(destination),却会使用广播的形式,发送给线路上的所有电脑。在正常情况下,网络接口卡会滤掉不是发送给自己的信息,接收到目标地址是自己的信息时才会向CPU发出中断请求,除非网卡处于混杂模式(Promiscuous mode)。这种“一个说,大家听”的特质是共享介质以太网在安全上的弱点,因为以太网上的一个节点可以选择是否监听线路上传输的所有信息。共享电缆也意味着共享带宽,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以太网的速度可能会非常慢,比如电源故障之后,当所有的网络终端都重新启动时。以太网中继器和集线器: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中,以太网集线器(Ethernet Hub)的出现使得网络更加可靠,接线更加方便。因为信号的衰减和延时,根据不同的介质以太网段有距离限制。例如,10BASE5同轴电缆最长距离500米 (1,640英尺)。最大距离可以通过以太网中继器实现,中继器可以把电缆中的信号放大再传送到下一段。中继器最多连接5个网段,但是只能有4个设备(即一个网段最多可以接4个中继器)。这可以减轻因为电缆断裂造成的问题:当一段同轴电缆断开,所有这个段上的设备就无法通讯,中继器可以保证其他网段正常工作。类似于其他的高速总线,以太网网段必须在两头以电阻器作为终端。对于同轴电缆,电缆两头的终端必须接上被称作“终端器”的50欧姆的电阻和散热器,如果不这么做,就会发生类似电缆断掉的情况:总线上的AC信号当到达终端时将被反射,而不能消散。被反射的信号将被认为是冲突,从而使通信无法继续。中继器可以将连在其上的两个网段进行电气隔离,增强和同步信号。大多数中继器都有被称作“自动隔离”的功能,可以把有太多冲突或是冲突持续时间太长的网段隔离开来,这样其他的网段不会受到损坏部分的影响。中继器在检测到冲突消失后可以恢复网段的连接。随着应用的拓展,人们逐渐发现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最为有效,于是设备厂商们开始研制有多个端口的中继器。多端口中继器就是众所周知的集线器(Hub)。集线器可以连接到其他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网络。第一个集线器被认为是“多端口收发器”或者叫做“fanouts”。最著名的例子是DEC的DELNI,它可以使许多台具有AUI连接器的主机共享一个收发器。集线器也导致了不使用同轴电缆的小型独立以太网网段的出现。像DEC和SynOptics这样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曾经出售过用于连接许多10BASE-2细同轴线网段的集线器。非屏蔽双绞线(unshielded twisted-pair cables , UTP)最先应用在星型局域网中,之后也在10BASE-T中应用,最后取代了同轴电缆成为以太网的标准。这项改进之后,RJ45电话接口代替了AUI成为电脑和集线器的标准线路,非屏蔽3类双绞线/5类双绞线成为标准载体。集线器的应用使某条电缆或某个设备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提高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双绞线以太网把每一个网段点对点地连起来,这样终端就可以做成一个标准的硬件,解决了以太网的终端问题。采用集线器组网的以太网尽管在物理上是星型结构,但在逻辑上仍然是总线型的,半双工的通信方式采用CSMA/CD的冲突检测方法,集线器对于减少数据包冲突的作用很小。每一个数据包都被发送到集线器的每一个端口,所以带宽和安全问题仍没有解决。集线器的总传输量受到单个连接速度的限制(10或100 Mbit/s),这还是考虑在前同步码、传输间隔、标头、档尾和封装上都是最小花费的情况。当网络负载过重时,冲突也常常会降低传输量。最坏的情况是,当许多用长电缆组成的主机传送很多非常短的帧(frame)时,可能因冲突过多导致网络的负载在仅50%左右程度就满载。为了在冲突严重降低传输量之前尽量提高网络的负载,通常会先做一些设定以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桥接和交换:尽管中继器在某些方面分隔了以太网网段,使得电缆断线的故障不会影响到整个网络,但它向所有的以太网设备转发所有的数据。这严重限制了同一个以太网网络上可以相互通信的机器数量。为了减轻这个问题,桥接方法被采用,在工作在物理层的中继器之基础上,桥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网桥时,只有格式完整的数据包才能从一个网段进入另一个网段;冲突和数据包错误则都被隔离。通过记录分析网络上设备的MAC地址,网桥可以判断它们都在什么位置,这样它就不会向非目标设备所在的网段传递数据包。像生成树协议这样的控制机制可以协调多个交换机共同工作。早期的网桥要检测每一个数据包,因此当同时处理多个端口的时候,数据转发比Hub(中继器)来得慢。1989年网络公司Kalpana发明了EtherSwitch,第一台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把桥接功能用硬件实现,这样就能保证转发数据速率达到线速。大多数现代以太网用以太网交换机代替Hub。尽管布线方式和Hub以太网相同,但交换式以太网比共享介质以太网有很多明显的优势,例如更大的带宽和更好的异常结果隔离设备。交换网络典型的使用星型拓扑,虽然设备在半双工模式下运作时仍是共享介质的多节点网,但10BASE-T和以后的标准皆为全双工以太网,不再是共享介质系统。交换机启动后,一开始也和Hub一样,转发所有数据到所有端口。接下来,当它记录了每个端口的地址以后,他就只把非广播数据发送给特定的目的端口。因此线速以太网交换可以在任何端口对之间实现,所有端口对之间的通讯互不干扰。因为数据包一般只是发送到他的目的端口,所以交换式以太网上的流量要略微小于共享介质式以太网。然而,交换式以太网仍然是不安全的网络技术,因为它很容易因为ARP欺骗或者MAC满溢而瘫痪,同时网络管理员也可以利用监控功能抓取网络数据包。当只有简单设备(除Hub之外的设备)连接交换机端口时,整个网络可能处于全双工模式。如果一个网段只有2个设备,那么冲突探测也不需要了,两个设备可以随时收发数据。这时总带宽是链路的2倍,虽然双方的带宽相同,但没有发生冲突就意味着几乎能利用到100%的带宽。交换机端口和所连接的设备必须使用相同的双工设置。多数100BASE-TX和1000BASE-T设备支持自动协商特性,即这些设备通过信号来协调要使用的速率和双工设置。然而,如果自动协商功能被关闭或者设备不支持,则双工设置必须通过自动检测进行设置或在交换机端口和设备上都进行手工设置以避免双工错配——这是以太网问题的一种常见原因(设备被设置为半双工会报告迟发冲突,而设备被设为全双工则会报告runt)。许多较低层级的交换机没有手工进行速率和双工设置的能力,因此端口总是会尝试进行自动协商。当启用了自动协商但不成功时(例如其他设备不支持),自动协商会将端口设置为半双工。速率是可以自动感测的,因此将一个10BASE-T设备连接到一个启用了自动协商的10/100交换端口上时将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半双工的10BASE-T连接。但是将一个配置为全双工100Mb工作的设备连接到一个配置为自动协商的交换端口时(反之亦然)则会导致双工错配。即使电缆两端都设置成自动速率和双工模式协商,错误猜测还是经常发生而退到10Mbps模式。因此,如果性能差于预期,应该查看一下是否有计算机设置成10Mbps模式了,如果已知另一端配置为100Mbit,则可以手动强制设置成正确模式。.当两个节点试图用超过电缆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例如在3类线上使用100Mbps或者3类/5类线使用1000Mbps)通信时就会发生问题。不像ADSL或者传统的拨号Modem通过详细的方法检测链路的最高支持数据速率,以太网节点只是简单的选择两端支持的最高速率而不管中间线路,因此如果速率过高就会导致链路失效。解决方案为强制通讯端降低到电缆支持的速率。以太网类型:除了以上提到的不同帧类型以外,各类以太网的差别仅在速率和配线。因此,同样的网络协议栈软件可以在大多数以太网上执行。以下的章节简要综述了不同的正式以太网类型。除了这些正式的标准以外,许多厂商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例如为了支持更长距离的光纤传输,而制定了一些专用的标准。很多以太网卡和交换设备都支持多速率,设备之间通过自动协商设置最佳的连接速度和双工方式。如果协商失败,多速率设备就会探测另一方使用的速率但是默认为半双工方式。10/100以太网端口支持10BASE-T和100BASE-TX。10/100/1000支持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部分以太网类型局域网(英语: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是连接住宅、学校、实验室、大学校园或办公大楼等有限区域内计算机的计算机网络 。相比之下,广域网(WAN)不仅覆盖较大的地理距离,而且还通常涉及固接专线和对于互联网的链接。 相比来说互联网则更为广阔,是连接全球商业和个人电脑的系统。在历经使用了链式局域网(英语:ARCNET)、令牌环与AppleTalk技术后,以太网和Wi-Fi(无线网络连接)是现今局域网最常用的两项技术。机理: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LAN),又称内网。指覆盖局部区域(如办公室或楼层)的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覆盖的区域(距离)不同,其他的网络类型还包括个人网、城域网、广域网等。早期的局域网网络技术都是各不同厂家所专有,互不兼容。后来,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推动了局域网技术的标准化,由此产生了IEEE 802系列标准。这使得在建设局域网时可以选用不同厂家的设备,并能保证其兼容性。这一系列标准覆盖了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等多种传输介质和组网方式,并包括网络测试和管理的内容。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这一系列标准仍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以太网(IEEE 802.3标准)是最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方式。以太网使用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在没有中继的情况下,最远可以覆盖200米的范围。最普及的以太网类型数据传输速率为100Mb/s,更新的标准则支持1000Mb/s和10Gb/s的速率。其他主要的局域网类型有令牌环和FDDI(光纤分布数字接口,IEEE 802.8)。令牌环网络采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介质,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但是网络结构不能很容易的改变。FDDI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带宽大,适于用作连接多个局域网的骨干网。近两年来,随着802.11标准的制定,无线局域网的应用大为普及。这一标准采用2.4GHz 和5.8GHz 的频段,数据传输速度最高可以达到300Mbps和866Mbps。局域网标准定义了传输介质、编码和介质访问等底层(一二层)功能。要使数据通过复杂的网络结构传输到达目的地,还需要具有寻址、路由和流量控制等功能的网络协议的支持。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是最普遍使用的局域网网络协议。它也是互联网所使用的网络协议。其他常用的局域网协议包括,IPX、AppleTalk等。在无线 LAN 中,用户可以在覆盖区域内不受限制地移动。无线网络因其易于安装而在住宅和小型企业中流行起来。大多数无线局域网都使用 Wi-Fi,因为它内置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中。客人通常可以通过热点服务上网。网络拨接互联网(英语:Internet)是指20世纪末期兴起电脑网络与电脑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系统。这些网络以一些标准的网络协议相连。它是由从地方到全球范围内几百万个私人、学术界、企业和政府的网络所构成,通过电子、无线和光纤网络技术等等一系列广泛的技术联系在一起。互联网承载范围广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比方说相互关系的超文本文件,还有万维网(WWW)的应用、电子邮件、通话,以及文件共享服务。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目的是创建容错与电脑网络的通信。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最初在1980年代作为区域学术和军事网络连接的骨干。1980年代,NSFNET(英语:NSFNET)成为新的骨干而得到资助,以及其他商业化扩展得到了私人资助,这导致了全世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许多不同网络的合并结成更大的网络。到1990年代初,商业网络和企业之间的连接标志着向现代互联网的过渡。尽管互联网在1980年代只被学术界广泛使用,但商业化的服务和技术,令其极快的融入了现代每个人的生活。互联网并不等同万维网,互联网是指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指利用TCP/IP通讯协定所创建的各种网络,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也称“国际互联网”。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在此定义下,万维网是互联网的一项服务。不过多数民众并不区分两者,常常混用。连接技术:任何需要使用互联网的计算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互联网接入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带宽由最初的14.4Kbps发展到目前的100Mbps甚至1Gbps带宽,接入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电话拨号方式,发展成现在多样的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接入终端也开始朝向移动设备发展。并且更新更快的接入方式仍在继续地被研究和开发。架构:最顶层的是一些应用层协议,这些协议定义了一些用于通用应用的数据报结构,包括FTP及HTTP等。中间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最底层的是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目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目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互联网承载着众多应用程序和服务,包括万维网、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移动应用程序、多人电子游戏、互联网通话、文件分享和流媒体服务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大多数服务器托管于数据中心,并且通过高性能的内容分发网络访问。万维网(英语:World Wide Web)亦作WWW、Web、全球广域网,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信息系统。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发明了万维网。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间编写了第一个网页浏览器。网页浏览器于1991年1月向其他研究机构发行,并于同年8月向公众开放。罗伯特·卡里奥设计的Web图标万维网是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也是数十亿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互的主要工具。网页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和超文本置标语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网页还可能包含图片、视频、声音和软件组件,这些组件会在用户的网页浏览器中呈现为多媒体内容的连贯页面。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参考文献: Wendell Odom. CCENT/CCNA ICND1 100-105 Official Cert Guide. Cisco Press. 2016: 43页. ISBN 978-1-58720-580-4.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nternet协议观念与实现ISBN 957717706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2 p.109IEEE 802.3-2008 Section 3 Table 38-6 p.111网络化生存,乔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ISBN 978-7-5074-0930-7Richard J. Smith, Mark Gibbs, Paul McFedries 著,毛伟、张文涛 译,Internet漫游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年. ISBN 978-7-115-06663-3世界是平的,汤马斯·佛里曼 著,2005年出版. ISBN 978-986-80180-9-9内容采用CC BY-SA 3.0授权。编辑于 2022-02-13 12:07​赞同 7​​1 条评论​分享​收藏​喜欢

局域网协议:以太网(Ethernet)详解_局域网以太网协议是什么意思啊-CSDN博客

>

局域网协议:以太网(Ethernet)详解_局域网以太网协议是什么意思啊-CSDN博客

局域网协议:以太网(Ethernet)详解

Par@ish

于 2023-12-01 20:56:09 发布

阅读量1k

收藏

20

点赞数

24

分类专栏:

# Protocol

文章标签:

网络

计算机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37813152/article/details/134663685

版权

Protocol

专栏收录该内容

19 篇文章

1 订阅

订阅专栏

文章目录

Ethernet的组成以太网和 Wi-Fi以太网应用场景以太网的发展历程以太网数据链路层CSMA/CD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推荐阅读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局域网(LAN)技术,用于在局域网范围内传输数据。它是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之一,允许多台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等)通过共享传输介质(如双绞线或光纤)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

Ethernet的组成

拓扑结构 以太网通常采用总线型或星型拓扑结构,最常见的是星型拓扑,其中所有设备连接到一个集线器(HUB)或交换机(Switch)。 网络拓扑结构还有网状型、环型、树型、混合型等。数据帧格式 数据传输采用帧(Frame)的形式,每个帧包含了源和目标MAC地址、数据和纠错信息等。MAC地址 每个以太网设备都有唯一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用于标识网络中的设备。CSMA/CD协议 以太网使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协议,用于管理共享介质上的数据传输。传输速率 以太网支持不同的传输速率,最初是10 Mbps(10BASE-T),后来发展到100 Mbps(Fast Ethernet),1 Gbps(Gigabit Ethernet),甚至更高的速率:10Gbps、25 Gbps、40 Gbps、100 Gbps等。物理介质 以太网可以在多种物理传输介质上运行,包括双绞线、光纤和同轴电缆等。以太网电缆的传输速率主要有以下七种:

类型速率Cat 5高达 350 MHz 和 100 MbpsCat 5e (增强型)高达 350 MHz 和 1 GbpsCat 6高达 550 MHz 和 1 GbpsCat 6a (增强型)高达 550 MHz 和 10 GbpsCat 7高达 600 MHz 和 10 GbpsCat 7a高达 1 GHz 和 40 GbpsCat 8高达 2 GHz 和 25 或 40 Gbps

光纤和双绞线仍然是当前主流的有线传输介质,同轴电缆已经非常少见。

交换技术 交换机是用于在局域网内传输数据的设备,它根据目标设备的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帧。 交换机的交换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存储转发(Store-and-Forward)直通式转发(Cut-Through Forwarding)自适应转发(Adaptive Forwarding)混合式转发(Fragment-Free)

以太网和 Wi-Fi

与 Wi-Fi 相比,以太网具有三个主要优势:更快、更稳定、 更安全。现在,以太网通常用于固定设备的连接,如台式计算机、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等。

与以太网相比,Wi-Fi具有:灵活性、可移动、高速率等特点。Wi-Fi更适合移动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以及需要灵活布局或移动的场景。

这两种技术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优势,而在现代企业、家庭、商业网络中,它们通常会相互配合使用,以提供更全面的网络覆盖和更多样的连接选择。

以太网应用场景

以太网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家庭网络、数据中心等环境中,用于连接各种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路由器和交换机等。

以太网作为一种通用的局域网技术,已成为连接设备并在局域网内传输数据的主要方式。其不断发展的速率和技术使其适用于各种不同规模和需求的网络环境。

以太网的发展历程

1983年,以太网被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化为IEEE 802.3标准。该标准定义了有线以太网“数据链路”层的物理层和MAC(媒体访问控制)部分。

以太网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可分为两个部分;

逻辑链路控制(LLC) “逻辑链路控制”为以太网上的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建立路径。媒体访问控制(MAC) “媒体访问控制”使用分配给网络接口卡(NIC)的硬件地址来识别特定的计算机或设备,以显示数据传输的源和目的地。

CSMA/CD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以太网通过使用一种称为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的算法在该数据链路层传输数据包。

以太网采用CSMA/CD作为标准,以减少数据冲突,提高数据传输成功率。

该算法首先检查网络上是否有流量。如果没有找到,它将发送第一个信息,看看是否会发生冲突。

如果第一个比特是成功的,那么它将发送其他比特,同时仍然监控是否存在冲突。

如果发生冲突,算法计算等待时间,然后重新开始整个过程,直到数据传输完成。 现在网络发展越来越快,诞生了很多新的通信技术,但以太网作为一种能容纳不同协议的技术,在现在,或者未来仍然会在网络架构中占据一席之地。

推荐阅读

局域网协议: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 局域网协议:地址解析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局域网协议:VLAN技术介绍 网络安全准入技术之MAC VLAN 一文了解Wi-Fi 7有哪些新的特性 Wi-Fi 6和5G 在应用场景上的区别

关注博主即可阅读全文

优惠劵

Par@ish

关注

关注

24

点赞

20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打赏

知道了

0

评论

局域网协议:以太网(Ethernet)详解

以太网(Ethernet)是一种局域网(LAN)技术,用于在局域网范围内传输数据。它是最常见、最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技术之一,允许多台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交换机等)通过共享传输介质(如双绞线或光纤)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

复制链接

扫一扫

专栏目录

以太网帧格式

12-07

以太网帧格式,详细描写以太网的帧格式,具体到每个帧代表的意思。

以太网( Ethernet )是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通讯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协议。而以太网接口就是网络数据连接的端口

最新发布

guoruibin123的博客

11-23

131

以太网中网络数据连接的端口就是以太网接口。BNC是专门用于与细同轴电缆连接的接口,细同轴电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缆”,它最常见的应用是分离式显示信号接口,即采用红、绿、蓝和水平、垂直扫描频率分开输入显示器的接口,信号相互之间的干扰更小。光纤接口类型很多,SC光纤接口主要用于局域网交换环境,在一些高性能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上提供了这种接口,它与RJ-45接口看上去很相似,不过SC接口显得更扁些,其明显区别还是里面的触片,如果是8条细的铜触片,则是RJ-45接口,如果是一根铜柱则是SC光纤接口。

参与评论

您还未登录,请先

登录

后发表或查看评论

网络协议初识——Ethernet

weixin_42403044的博客

12-30

3916

网络协议初识之以太网协议

一、以太网协议简述

以太网是一种局域网,简而言之在该网络环境中,所有连接设备距离通常较近,设备间的通信基于各自对端MAC地址进行。ethernet协议通常处于七层的底层(链路层),用于链路层数据传输和地址封装。

DIX联盟(Digital、Intel、Xerox)开发

二、报文内容详解

ethernet包含三个字段

Destination/目的:标识目的通信方的MAC地...

以太网帧结构详解

曌赟的博客

07-15

3万+

以太网帧结构详解前言分层模型- OSI分层模型– TCP/IP数据封装终端之间的通信帧格式Ethernet_II 帧格式IEEE802.3 帧格式数据帧传输以太网的MAC地址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单播广播组播发送与接收

前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各大厂商和标准组织为了在数据通信网络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网络架构体系和标准,如IBM公司的SNA协议,Novell公...

以太网详解二

肥嘟嘟的左卫门

09-15

4432

结构

  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独立分开的。 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数字器件。考虑到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的原因,通常,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更灵活、密度更高的芯片技术已经可以实现MAC和PHY的单芯片整合。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CPU集成MAC与PHY。

各种工业以太网比较(EtherCAT,EtherNet/IP,ProfiNet,Modbus-TCP,Powerlink)

xqmoo8的专栏

10-02

8万+

EtherCAT(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个以以太网为基础的开放架构的现场总线系统,EterCAT名称中的CAT为ControlAutomation

Technology(控制自动化技术)首字母的缩写。最初由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Beckhoff AutomationGmbH)研发。EtherCAT为系统的实时性能和拓扑的灵活性树立了新的标准,同时,它还符合甚至降低了现场总线的使用成本。E

接口协议(四):以太网(Ethernet)学习(一):协议

qq_40483920的博客

08-27

4万+

目录一、以太网二、网络模型三、以太网数据包格式以太网帧格式三、TCP/IP协议簇1、IP协议2、UDP协议

因为没有做过以太网的项目,也没有进行过以太网通信测试,本片博客仅仅是对以太网协议极小一部分的学习了解。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一、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产生较早,使用相当广泛的局域网技术,局域网就是一个区域的网络互联,可以使办公室也可以是学校等等,大小规模不一。

最初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大概是1973年诞生)并由Xerox、 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后来被电气与电子

网络 三【详解局域网:以太网、网络适配器、WLAN】

Kukeoo的博客

03-08

6603

一、局域网

局域网,简称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使用广播信道。

局域网具有以下四种拓扑结构:

传输介质:

有线局域网常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无线局域网常用:电磁波

局域网分类:

二、MAC子层和LLC子层

IEEE 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划分为逻辑链路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三、以太网

以太网是一种基带总线局域网规范,采用CSMA/CD协议。

特点:

提供无连接、不可靠服务。

无连接: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无“握手.

Network 之二 Ethernet(以太网)中的 MAC、MII、PHY 详解

热门推荐

技术干货

04-26

16万+

结构

  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独立分开的。 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数字器件。考虑到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的原因,通常,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

局域网、路由协议及路由配置详解

qq_26109591的博客

02-15

2507

在一篇文章《IP地址、子网掩码、网络地址详解》(也已同步至CSDN有兴趣的可以去关注一下!)一文中,重点向大家介绍了IP地址及其分类,子网掩码的概念,网络号、主机号、网络地址、直接广播地址等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本期介绍的内容为:局域网接口配置、路由器的静态路由配置、OSPF动态路由协议配置、DHCP服务器配置。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网络协议配置,小型办公网络的组建就不成问题了,后面会讲Vlan的划分以及其他技术!

注:这次实验以Cisco设备为主,仿真环境为:Cisco Packet Tracer 7.2.1

以太网: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weixin_33691817的博客

06-29

1242

以太网:IEEE802.3局域网协议:

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局域网概述(以太网)

崔崇鑫的博客,你linux/云运维工作中的百科全书。

12-01

2068

文章目录局域网局域网概述局域网的构成局域网之外的网络局域网中的网关介绍以太网以太网介绍以及传统以太网的问题使用CSMA/CD解决以太网的冲突使用网桥(bridge)的以太网技术以太网交换机的优点以太网交换机接口的命名格式以太网交换机的面板以及console介绍使用交换机时的常规说明交换机面板电源开关指示灯说明Console Port说明以太网二帧头详解MAC地址介绍,单播、组播、广播帧介绍MAC介绍单播组播广播交换机转发原理详解广播域介绍,以太网重点内容说明

局域网

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简称LAN,全称:L

整理加解释: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和万兆以太网分别的概念和区分 大详解

publicstaticfinal的博客

07-23

6672

**

以太网是什么

**

以太网(Ethernet)最早是由Xerox(施乐)公司创建的局域网组网规范,1980年DEC、Intel和Xe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了初版Ethernet规范—DIX 1.0,1982年这三家公司又推出了修改版本DIX 2.0,并将其提交给EEE 802工作组,经IEEEE成员修改并通过后,成为IEEE的正式标准,并编号为IEEE 802.3。虽然Ethernet规范和IEEE 802.3规范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认为Ethernet和正IEEE 802.3是兼容的。

以太网是应用最

网络协议之以太网协议解析

tecoes的博客

04-18

1万+

Ethernet :以太网协议,用于实现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和地址封装(MAC)

封装原理:

以太网的数据帧格式如下图所示:

它由6个字节的目的MAC地址,6个字节的源MAC地址,2个字节的类型域(用于标示封装在这个Frame、里面的数据的类型)。接下来是46-1500字节的数据和4字节的帧校验。

前同步码:8字节,前7个0,1交替的字节(10101010...

汽车以太网:AVB/TSN网络,IEEE_1733协议详解

Rimo_X的博客

08-04

841

本文详细解读了IEEE 1733协议,包含协议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加上自己的理解。

哈工大计算网络课程局域网详解之:以太网概述

大数据开发、JAVA开发、人工智能AI

07-19

142

哈工大计算网络课程局域网详解之:以太网概述

《通信技术 - 以太网》详解以太网(一)

不问归期的博客

07-19

8760

1 以太网的由来

以太网不是单一协议,而是不同标准的完整集合。这些标准来自 IEEE,它们的名字都以 802.3 开头。

以太网技术起源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先锋技术项目。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区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数据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

Ethernet(以太网) 详解 MAC、MII、PHY

我思故我在!

08-12

2164

Ethernet(以太网) 详解 MAC、MII、PHY

结构

  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独立分开的。 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数字器件。考虑到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的原因,通常,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更灵活、密度更高的芯片技术已经可以实现MAC

数据链路层实验:掌握ethernet帧的封装、捕获与分析。了解局域网安全问题和安全边

11-21

然后,我们使用网络抓包工具捕获了在局域网中传输的ethernet帧,并对帧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掌握了如何利用抓包工具来获取实际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并且了解了网络数据传输的具体细节和原理。 在实验...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非常没帮助

没帮助

一般

有帮助

非常有帮助

提交

Par@ish

CSDN认证博客专家

CSDN认证企业博客

码龄7年

运维与安全领域优质创作者

290

原创

824

周排名

5085

总排名

61万+

访问

等级

5578

积分

1万+

粉丝

2271

获赞

123

评论

2456

收藏

私信

关注

热门文章

HTTP状态码504(Gateway Timeout)报错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

37837

Windows工作站和主域之间信任关系失败原因和处理方法

22648

Windows11家庭版启用隐藏的组策略功能

14507

VMware workstation pro 16安装和创建虚拟机详细教程-Windows 11

13079

SSL Medium Strength Cipher Suites Supported (SWEET32)

10855

分类专栏

运维技术

39篇

Network

28篇

Windows

48篇

Linux

33篇

Protocol

19篇

PowerShell

6篇

Python

16篇

网络安全

72篇

CSDN征文

18篇

物联网栏

8篇

最新评论

使用 OMSA 和 OME 工具管理多个服务器

chnuonuo:

OpenManage Server Administrator(OMSA) 大佬有有过么,请教一下。为什么我本地登陆里面啥都没。

DHCP服务器域环境部署关键总结

zzx250240:

您好 请问您知道DHCP 服务无法与Active Directoy取得联系怎么处理吗??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语言更改中文简体

m0_73992628:

得去官网重新下载中文版才行

Windows Server 2016关闭自动更新的方法

wingcavalry:

按照方法一搞定了,感谢

在Ubuntu安装开源数据库MySQL 8.0版本

SarPro:

文章内容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从业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同层次的收获

您愿意向朋友推荐“博客详情页”吗?

强烈不推荐

不推荐

一般般

推荐

强烈推荐

提交

最新文章

Windows Server 2022不再继续开发的功能

虚拟化环境中的“Cloned Address“(克隆地址)

Windows 日志审核策略:审核账号登录事件

2024年29篇

2023年185篇

2022年60篇

2021年17篇

2020年3篇

目录

目录

分类专栏

运维技术

39篇

Network

28篇

Windows

48篇

Linux

33篇

Protocol

19篇

PowerShell

6篇

Python

16篇

网络安全

72篇

CSDN征文

18篇

物联网栏

8篇

目录

评论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到【灌水乐园】发言

查看更多评论

添加红包

祝福语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数量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总金额

红包金额最低5元

余额支付

当前余额3.43元

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元

取消

确定

下一步

知道了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Par@ish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元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